平凡的家风 伟大的力量

—读《清风传家》张富清事迹有感

发布者:胡孟杰 李晓艳/文 /图 胡孟杰/审核 发布时间:2021-04-28浏览次数:173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家风的建设。在会见焦裕禄的5个子女时,在十八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上,在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都指出了家风建设的重要性。习近平总书记为何如此重视家风?因为家风影响着一个人的品质和行为。对居于领导岗位、握有权力的官员来说,败坏的家风,更往往成为牵引其自身及亲属走向牢狱的绳索。“每一位领导干部都要把家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廉洁修身、廉洁齐家,在管好自己的同时,严格要求配偶、子女和身边工作人员。”

习近平总书记说的是“小家”,着眼的是“大家”。家风坏,腐败现。“家风败坏往往是领导干部走向严重违纪违法的重要原因。”总书记的这句话,直指要害。为帮助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家风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自觉做到修身律己、廉洁齐家,相关部门编著了党员干部家风建设读本。《清风传家》深入采访了党的十九大以来获得国家级荣誉25位英模党员,集中挖掘他们在家风建设方面的感人事迹,细致讲述他们赤诚报国、清白传家的家风故事,生动展现他们的真情大爱、家国情怀。

在这25位英模党员中,有“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于敏,有“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孙家栋,有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医者钟南山,有一生守护敦煌的“感动中国年度人物”樊锦诗,还有很多赫赫有名、家喻户晓、为国家建设和科技进步立下卓越功勋的英雄人物。细细领略这些英雄人物的丰功伟绩,不禁被他们的高贵品质和淳朴家风深深感动和震撼。而让我感受最深、铭记于心的却是其中最朴实的一位:淡泊名利、保持本色的“战斗英雄”张富清。

“老英雄”张富清,在革命战争年代立下了赫赫战功,退役转业之后却把荣誉上锁封存。脱下军装,他主动要求去偏僻山区,从头开始。1955年1月,张富清和妻子孙玉兰“逆水而上”,“坐了两天轮船前往巴东港,再坐三天汽车翻山越岭到恩施,又坐两天汽车,来到最偏远艰苦的来凤县”。1959年年初,在县城工作了四年的张富清又被分到最穷的三胡区,两口子“带着年幼的子女,背着行李家具,走上了陡峭的山路”。 “穷也要去、党叫他往哪里走,他就往哪里走;他往哪里走,我就往哪里走。”“为了把生产搞上去,张富清主动去最偏远的村,住最穷的社员家,一个村的农业生产和群众生活带起来了,就到另一个困难村去; 20多年,张富清不断从一座山搬到另一座山”妻子孙玉兰回忆时说。之后,为了推进精简职工的政策,张富清说服让孙玉兰主动辞职,为了补贴家用,只好去当保姆、喂猪、捡柴贴补家用。

九死一生,用鲜血换来的战功,他只要亮出军功章摊开双手,就可能享受各种待遇,家人也可以得到相应的照顾。在很多人眼里,这些都是他应得的。他的四个孩子,没有一个享受到了他战斗英雄的好处;他的爱人,还被他动员从供销社下岗,成为一名缝纫工。在漫长的年月里,他的家里也曾遭遇各种困难。即便如此,他仍然将一切都深埋心底。

“父亲的很多事情我们也是在媒体报道后才知道的,他从来没有专门给我们说过什么大道理,但他对待事业、对待生活、对待名利的方式,通过行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他不需要说什么, 我们自然就知道该做什么,觉得都是理所应当的事”小儿子张建全说。

“老英雄”张富清这种“战功赫赫却深藏功名、坚守初心不改本色”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位党员、尤其是基层工作人员去学习。作为高校里的一名学生管理人员,我和其他许许多多的同志一样,从事最基础的工作,面对各类服务对象,日常的事务繁杂琐碎,要解决的问题五花八门。基层工作者常常被一些世俗的烦恼所困扰:职级低,待遇低;责任大、风险高;工作辛苦,生活清苦;关系难处,众口难调;困守机关,外出很少。很多同志因为长期坚守基层,造成激情磨灭,斗志消亡,工作上开始懈怠,态度上开始消极。张富清给广大党员和基层工作者树起了一面镜子—“誓言铮铮,初心不改,拿起的是责任,放下的是名利”。“当我们在付出与回报之间患得患失时,当我们为偶尔失意而愤愤不平时,当我们因一时困难而垂头丧气时,当我们因理想和现实的距离而彷徨无措时……我们应该照照这面镜子,看看自己是不是在困难面前忘了誓言、在名利面前丢了初心,看看自己是不是偏离了出发时的方向。”

“一个共产党员的坚守,融化为一个家的品格,成为几代人自然而然的事。这便是家风的力量”。家风,是一个家庭的精神内核,也是一个社会的价值缩影。家风的力量,会凝聚为促进社会发展、文明进步的社会力量。我们每一位党员都应该见贤思齐,从英模党员的事迹中汲取人格的力量,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家风建设的表率。同时,更应该学习这些英雄们忠于职守、务实进取、任劳任怨、无私奉献的精神,坚守自己的岗位,履行自己的职责,为国家的全面发展、社会各项事业的进步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作者:李晓艳)